PLC编程与设计思路

 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10-09 09:58:56    |      小编

一、 前期准备与需求分析 


1. 理解被控对象/过程:

详细研究工艺流程图、机械图纸、电气图纸。

明确设备的物理结构、运动方式、工作循环。

理解各个执行机构(电机、气缸、阀门、伺服驱动器等)的作用和控制要求(启/停、正/反转、速度、位置等)。

理解各个传感器(接近开关、光电开关、压力传感器、温度传感器、编码器等)的型号、安装位置、信号类型(NPN/PNP, NO/NC, 模拟量范围)及其检测目的。

理解操作员界面(HMI)的需求:需要显示什么信息?需要操作哪些功能?报警信息如何显示?

2. 明确控制要求:

功能需求: 设备需要实现哪些具体动作?顺序是怎样的?(手动、自动、单步、回原点、报警处理、配方管理、数据记录等)。

安全需求:

紧急停止功能:必须独立于PLC程序,采用硬接线,直接切断动力电源或使能。PLC需检测急停状态并做出安全响应(如停止所有输出)。

安全联锁:哪些动作必须在特定条件下才能执行?(如:门关闭才能启动、气压足够才能动作、互锁防止同时动作)。

故障保护:设备故障(传感器失效、执行机构超时、超限)时如何安全停机或进入安全状态?

性能需求: 对响应速度、控制精度(如PID调节)的要求。

操作模式需求: 需要哪些操作模式?(如:调试模式、手动模式、自动模式、维护模式等),不同模式下的权限和功能有何不同?

3. 定义输入/输出清单:

列出所有物理输入信号:按钮、选择开关、限位开关、传感器信号(DI、AI)。

列出所有物理输出信号:接触器线圈、指示灯、电磁阀线圈、变频器启停/速度给定(DO、AO)。

列出所有内部信号:程序内部使用的标志位、定时器、计数器、中间变量、数据块等。

为每个I/O点和内部变量定义清晰、无歧义、符合规范的名称(标签名),并做好详细注释。良好的命名和注释是程序可读性的基石!

4. 选择PLC硬件和软件:

根据I/O点数、性能要求、通信需求、成本等因素选择合适的PLC品牌和型号。

熟悉所选PLC的编程软件、指令集、特殊功能模块(如高速计数、脉冲输出、PID、通信)的使用方法。


二、 程序设计阶段 (结构化是关键)


1. 选择编程语言/方法:

梯形图: 最常用,直观易学,适合逻辑控制、顺序控制。是电气原理图的软件化表达。

顺序功能图: 非常适合描述清晰的顺序控制过程(步进流程),将流程分解为步、转换条件和动作。是设计复杂顺序逻辑的利器。

功能块图: 适合封装可重用的功能模块(如电机控制块、阀门控制块、PID控制块)。

结构化文本: 类似高级语言(Pascal/C),适合复杂计算、算法实现、数据处理。

指令表: 底层语言,较少直接使用。

通常结合使用: 例如,用SFC描述主流程,用LAD/FBD实现步内的具体逻辑,用ST处理复杂计算。

2. 采用结构化编程思想:

模块化: 将程序分解为功能独立的模块(子程序、功能块、函数)。

按功能划分: 如:初始化模块、手动操作模块、自动运行模块、报警处理模块、HMI通信模块、PID控制模块、数据记录模块等。

按设备划分: 如:传送带控制块、机械手控制块、加热炉控制块等。

分层组织:

主程序: 简洁清晰,主要负责调用各个功能模块(子程序/功能块)和协调模块间的执行顺序。避免在主程序中堆积大量逻辑。

子程序/功能块: 实现具体的功能逻辑。应尽量做到高内聚、低耦合(模块内部联系紧密,模块间依赖关系弱)。

数据抽象: 使用数据块或结构体来组织相关的数据(如一个电机的所有状态和控制变量:启动命令、停止命令、运行状态、故障状态、速度设定、速度反馈等)。

3. 设计程序结构框架:

使用SFC设计主流程(如果适用)。

规划好程序的组织结构树(Program Blocks, Function Blocks, Data Blocks)。

定义好模块间的接口(输入参数、输出参数、输入输出参数)。

4. 编写详细逻辑:

安全第一: 在任何逻辑编写之前,先实现急停响应和必要的安全联锁。确保在任何非预期状态下,设备都能安全停机。

清晰性原则:

使用标准的起保停电路、互锁电路、边沿检测等。

避免过于复杂的网络(梯形图)。如果一个网络行数过多或分支过杂,考虑拆分子程序或功能块。

合理使用注释,解释复杂逻辑、特殊处理的原因。

稳定性与可靠性:

考虑故障检测与处理:传感器信号抖动(使用定时器去抖)、执行机构动作超时、数值超限等。设置合理的报警和停机保护。

使用状态机思想:明确设备或子系统当前所处的状态(如:空闲、启动中、运行中、暂停、故障、急停等),根据状态和输入条件进行状态转移。这比一堆分散的标志位更清晰可靠。

初始化处理: 上电或模式切换时,进行必要的变量初始化、输出复位,确保设备从一个确定的状态开始运行。

操作模式处理:

清晰区分不同模式(手动/自动/调试)下的逻辑。

模式切换时,做好状态过渡和输出处理,避免误动作。

HMI交互: 设计好HMI需要读写的数据区域(DB),以及报警消息的触发和确认机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