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项目概述
1.1 项目背景: 简述污水厂现状(规模、工艺、现有控制系统问题/不足)、建设PLC系统的必要性和目标(提高自动化程度、优化运行、降低能耗、保障出水达标、减少人工干预、提升管理水平)。
1.2 项目目标:
实现对全厂主要工艺过程(格栅、泵房、沉砂池、生化池、沉淀池、过滤、消毒、污泥处理、除臭等)的自动监视与控制。
建立集中监控中心(中控室),实现“集中管理、分散控制”。
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、稳定性与安全性。
实现关键数据的实时采集、存储、分析、报警与报表功能。
优化工艺运行参数,降低运行成本(电耗、药耗等)。
为远程监控(上级平台)提供数据接口。
建立完善的文档和操作规程。
1.3 实施范围:
工艺范围: 明确具体包含的工艺单元和设备(泵、阀、搅拌器、鼓风机、加药设备、脱水机、仪表等)。
系统范围:
PLC控制站: 主站(中控室)、现场分站(如预处理站、生化处理站、污泥处理站、加药站、配电间站等)的数量和位置。
网络通讯: 控制层网络(PLC间通讯)、信息层网络(PLC与上位机/服务器通讯)、现场总线(PLC与远程I/O、智能仪表/设备通讯)。
上位监控系统 (SCADA/HMI): 操作站(工程师站、操作员站)、服务器(历史数据、报警、报表)、网络设备(交换机、路由器、防火墙)、大屏幕显示系统(可选)。
仪表系统: 需要接入PLC的关键在线仪表(流量、液位、压力、温度、pH、DO、ORP、浊度、COD/氨氮在线仪等)的选型、安装与信号接入(由本方案统筹,具体实施可能分属不同合同)。
电气接口: PLC与现场电气控制柜(MCC)的接口设计、硬线连接与信号定义。
配套工程: PLC柜、操作台、控制室装修、UPS电源、防雷接地等基础设施。
1.4 关键性能指标:
系统可用率(>99.9%)
平均故障修复时间 (MTTR)
控制回路调节品质
数据采集周期与精度
报警响应时间
(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具体数值)
1.5 项目组织与职责:
业主方代表、项目经理
总包方/系统集成商(负责PLC系统设计、供货、编程、调试)
设计院(提供工艺、电气、自控施工图)
土建施工方
设备供应商(工艺设备、仪表等)
监理单位
(明确各方接口人及职责)
2. 系统设计与选型
2.1 总体架构设计:
控制模式: 就地手动、远程手动、自动程控。
网络拓扑: 采用工业以太网环网(推荐)或总线型结构,确保冗余可靠性。明确主干网和接入层设计。
通讯协议: PLC间通讯 (如 Siemens Profinet, Rockwell EtherNet/IP, Modbus TCP/IP), PLC与仪表/设备 (Profibus-DP, Modbus RTU, 4-20mA/HART, IO-Link 等)。
冗余设计: 关键PLC主站考虑CPU、电源、通讯模块冗余。服务器考虑冗余(热备或冷备)。网络考虑物理环网或设备冗余。
2.2 PLC硬件选型:
品牌与系列选择: 基于可靠性、开放性、成本、技术支持、扩展性、业主偏好等因素(如 Siemens S7-1500, Rockwell ControlLogix/CompactLogix, Schneider Modicon M580, 等)。
PLC站配置:
CPU: 处理能力满足I/O点数、程序复杂度和扫描周期要求,考虑余量(20-30%)。
I/O模块:
类型: DI (干/湿接点), DO (继电器/晶体管), AI (4-20mA, 0-10V, RTD, TC), AO (4-20mA), 高速计数 (HSC), 脉冲输出等。
点数: 根据详细IO清单配置,考虑10-15%余量。
特性: 通道隔离、诊断功能、过压/过流保护。
通讯模块: 以太网、现场总线、串口等。
电源模块: 冗余配置考虑,功率满足要求。
背板/机架: 满足模块安装和扩展需求。
远程I/O站: 对于分散设备群,考虑远程分布式I/O以减少电缆敷设成本。
2.3 上位监控系统 (SCADA/HMI) 选型:
软件平台: 选择成熟可靠的SCADA软件(如 Siemens WinCC, Rockwell FactoryTalk View SE, Schneider EcoStruxure Geo SCADA, Wonderware System Platform, Ignition, 国产组态软件等)。考虑授权点数、功能模块(历史数据库、报警、报表、OPC Server/Client)、开放性、易于维护。
硬件:
服务器: 工业级服务器,冗余配置(RAID 1/5/10),满足数据存储、处理性能要求。
操作员站: 工业PC或多功能面板,数量根据需求确定。
工程师站: 用于编程、组态、维护。
网络设备: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(支持环网协议如MRP, RSTP)、路由器、防火墙(信息层与办公网/互联网隔离)。
辅助设备: UPS(保证断电持续运行时间)、打印机、大屏幕等。
2.4 控制柜设计:
柜体: 不锈钢或优质碳钢喷塑,防护等级IP54(室内)/IP65(室外或潮湿环境),带空调或散热风扇。
布局: 分区布置(电源、PLC、继电器、端子排),走线规范(强弱电分离),标识清晰。
元件: 优质断路器、继电器、端子、浪涌保护器、防雷器等。
接线: 线缆选型(型号、规格、屏蔽要求),线号管/标牌清晰准确。
2.5 仪表选型指导原则:
关键性: 对工艺控制和监测至关重要的仪表优先确保质量和可靠性。
适用性: 满足测量介质、量程、精度、环境要求(防腐、防爆、防水)。
通讯接口: 优先选择支持标准总线或数字通讯(HART, Profibus PA, Modbus)的智能仪表,便于诊断和数据集成。
维护便利性: 易于校准和维护。
品牌一致性: 关键仪表尽量统一品牌,便于备件管理和维护。
3. 详细设计与编程
3.1 基础设计文件:
P&ID图(带控制回路标注)
工艺控制说明(功能描述、连锁逻辑)
电气原理图(一次、二次)
控制柜布置图、接线图
网络拓扑图
仪表数据表(位号、型号、量程、信号类型、安装位置)
详细的IO清单: 信号名称、位号、物理位置、信号类型、PLC站地址、模块通道号、用途、报警设定值等。(至关重要!)
3.2 PLC程序设计:
编程规范: 制定严格的命名规则(变量、程序块、功能块)、注释规范、程序结构(模块化、结构化)。
程序架构:
主程序 (Main)
初始化程序 (Init)
设备控制块 (FC/FB for Pumps, Valves, Motors, Blowers...)
工艺控制功能块 (FC/FB for Level Control, Flow Control, DO Control, Chemical Dosing...)
报警处理程序
通讯处理程序
数据记录程序
故障诊断程序
控制逻辑: 严格按照工艺要求编写顺序控制(SFC)、联锁保护、PID调节、设备启停、模式切换等逻辑。重点考虑安全性和容错性。
仿真测试: 在编程阶段利用仿真软件测试核心逻辑功能。
3.3 HMI/SCADA组态设计:
画面设计原则: 直观、简洁、操作方便、信息丰富、符合操作习惯。
主要画面:
工艺总貌图(显示全厂关键流程和设备状态)
工艺单元分画面(格栅间、泵房、生化池、沉淀池、脱水机房、加药间等详细控制)
趋势图画面(关键参数历史趋势、实时趋势对比)
报警管理画面(实时报警、历史报警查询、报警确认、分级)
报表画面(班报、日报、月报、自定义报表)
设备管理画面(设备运行时间统计、维护提醒)
参数设置画面(PID参数、设定值、工艺参数调整 - 权限管理)
用户管理与日志画面
数据库组态: 定义实时数据库、历史数据库(存储周期、压缩策略)、报警数据库。
